大鼓,又稱“蘇北大鼓”,屬地方曲種,是一種集說唱、表演、伴奏于一體的古老曲藝形式。關于大鼓的起源,據大鼓藝人許家昌回憶,其老師張廣志(1902—1981)曾講述,從他的師爺拜師算起,上溯十八代祖師都是贛榆人,而且還有一套代代口...[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大鼓,又稱“蘇北大鼓”,屬地方曲種,是一種集說唱、表演、伴奏于一體的古老曲藝形式。關于大鼓的起源,據大鼓藝人許家昌回憶,其老師張廣志(1902—1981)曾講述,從他的師爺拜師算起,上溯十八代祖師都是贛榆人,而且還有一套代代口...[繼續閱讀]
肘鼓,又稱拉魂腔、肘子鼓、肘鼓子,是一種古老的表演形式,曾廣泛流布于贛榆及周邊地區。據民間藝人講述,贛榆肘鼓子起源于唐代后宮“桃園戲”,藝人拜唐明皇為祖師爺。這一說法,讓史書無載、民間少傳的“桃園戲”與“梨園戲...[繼續閱讀]
快板,屬于韻誦體的一種曲藝表演形式。贛榆快板源于山東快書。山東快書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清咸豐年間,山東藝人趙大桅吸取大鼓藝人“猝韁腔”編演新詞而成;一說是在山東落子的武松唱段基礎上演變而來。山東快書在清末...[繼續閱讀]
蚌舞,是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屬地秧歌的一種,有著悠久的歷史。蚌舞在各地稱謂不一,有的地方稱作“蚌燈”。在贛榆,蚌舞又稱“蛤蜊舞”,主要流傳于沿海地區。傳統京劇《廉錦楓》中有一段“刺蚌”,就是吸收了民間的蚌舞...[繼續閱讀]
跑驢,是一種以舞蹈為主、說唱為輔的傳統舞蹈形式,曾流布于贛榆全境,現主要在墩尚鎮、青口鎮、厲莊鎮、柘汪鎮等鄉鎮流傳。據傳,跑驢起源于古時新媳婦回娘家的習俗,后演變為舞蹈,盛行于廟會、鄉會、民俗節日期間。在贛榆,民...[繼續閱讀]
花船,又稱旱船、劃旱船、跑旱船,是我國廣為傳承的一種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以舞蹈為主,說唱為輔,見于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1300余年。相傳,早在兩漢時期,這一舞蹈形式在山東及贛榆沿海一帶就已出現,時稱“旱船”,為沿海漁民節慶活...[繼續閱讀]
蓮湘,又稱打蓮湘、打連廂、打花棍或霸王鞭,贛榆民間則稱之為“打年象”,是千百年來贛榆人民群眾在勞動過程中逐步發展和創造出來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形式,曾廣泛流布于贛榆全境。據傳,蓮湘起源于東周齊地。據贛榆民間藝人講...[繼續閱讀]
高蹺,又稱踩高蹺,屬我國古代百戲的一種,早在春秋時已出現,北魏時即有踩高蹺的石刻畫像。贛榆歷史悠久,古史、古詩文中雖無明確記載高蹺表演,但通過一些史料亦可看出流傳跡象。春秋時代,孔子相魯會齊侯于贛榆夾谷,命“優倡侏...[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