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物的濃度在短期內急劇升高,可使當地人群因吸入大量的污染物而引起急性中毒,按其形成的原因可以分為煙霧事件和生產事故。1.煙霧事件 根據煙霧形成的原因,煙霧事件可以分為煤煙型煙霧事件、光化學型煙霧事件和復合...[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大氣污染物的濃度在短期內急劇升高,可使當地人群因吸入大量的污染物而引起急性中毒,按其形成的原因可以分為煙霧事件和生產事故。1.煙霧事件 根據煙霧形成的原因,煙霧事件可以分為煤煙型煙霧事件、光化學型煙霧事件和復合...[繼續閱讀]
1.影響呼吸系統 大氣中的SO2、NOx、硫酸霧、硝酸霧及顆粒物不僅能產生急性刺激作用,還會長期反復刺激機體引起咽炎、喉炎、眼結膜炎和氣管炎等。呼吸道炎癥反復發作,會造成氣管狹窄,氣管阻力增加,肺功能不同程度的下降,最終形...[繼續閱讀]
大氣層中的某些氣體如CO2等能吸收地表發射的熱輻射,有使大氣增溫的作用,稱為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這些氣體統稱為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主要包括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和氯氟烴(氟利昂,chlorofluorocarbons,CFCs)等。研究表明...[繼續閱讀]
平流層底部臭氧層中的臭氧濃度很低,若校正到標準狀態,其平均厚度僅為0.3 cm。此外,臭氧在平流層中的分布不均勻,低緯度處較少,高緯度處較多。然而,臭氧層中的臭氧幾乎可全部吸收來自太陽的短波紫外線,使人類和其他生物免遭紫...[繼續閱讀]
在沒有大氣污染物存在的情況下,降水(包括雨、雪、雹、霧等)的pH值在5.6~6.0之間,主要由大氣中二氧化碳所形成的碳酸組成。當降水的pH值小于5.6時稱為酸雨(acid precipitation)。酸雨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主要前體物質是SO2和NOx,其...[繼續閱讀]
大氣棕色云團(atmospheric brown clouds,ABC)是指區域范圍的大氣污染物,包括顆粒物、煤煙、硫酸鹽、硝酸鹽、飛灰等。ABC的棕色就是黑炭、飛灰、土壤粒子以及二氧化氮等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和散射所致。氣溶膠對光的衰減作用常用氣溶膠...[繼續閱讀]
1950年,我國翻譯和介紹了蘇聯的《蘇聯工廠設計衛生標準》,并以此為基礎于1956年制訂了《工業企業設計暫行衛生標準》。該標準是我國第一部涉及大氣環境質量的國家標準,規定了居住區大氣中有害物質最高容許濃度19項。經試用、...[繼續閱讀]
現行的GB3095—2012《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將我國全國范圍分為兩類不同的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一類區為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二類區為居住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工業區和農村地區。在現...[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