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升降運動是人體機能活動的基本形式,若脾氣不升則可見頭目眩暈、泄瀉、腹脹、脫肛;胃氣不降則噯氣、呃逆、嘔吐,且二者互相影響,正如《內經》所言:“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瞋脹”,概括了脾胃...[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脾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升降運動是人體機能活動的基本形式,若脾氣不升則可見頭目眩暈、泄瀉、腹脹、脫肛;胃氣不降則噯氣、呃逆、嘔吐,且二者互相影響,正如《內經》所言:“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瞋脹”,概括了脾胃...[繼續閱讀]
脾為陰臟,胃為陽腑,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二者喜惡相反。據此,養胃陰多用厚潤滋膩之品,太過則又易礙脾運;化脾濕多用溫燥芳香之品,太過又易劫傷胃陰,故對胃陰虛或脾濕盛者,在用藥時不可溫燥或滋膩太過。養胃陰方中以甘寒滋...[繼續閱讀]
在諸多脾胃病中,其發病的明顯誘因是情志所致,中醫認為與肝氣郁結、橫逆犯中焦有關?,F代醫學亦認為,當人情緒波動時,胃液分泌及胃蠕動和胃液等都要受到影響,出現消化道癥狀。對此,中醫治法以疏肝、理脾、養胃、和胃為主,方...[繼續閱讀]
(一)脾胃生理特點在于升與降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點主要集中于升與降。脾主運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而主降濁。脾升則健,胃降則和。脾不健運,則清氣不升;胃不和降,則濁氣不降,反升為逆。脾為...[繼續閱讀]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根據病證的不同特點,應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及藥物,以使脾胃的功能恢復正常。(一)外感夾濕風為百病之長,常挾諸邪襲人。風邪挾濕之外感,癥見發熱惡寒,脘腹痞滿,惡心嘔吐,頭暈頭脹,頭重如裹,項背拘急不適,可用...[繼續閱讀]
為了使脾胃達到平衡的目的,在臨床常用以下治療方法:(一)疏肝和胃法葉天士云:“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备沃魇栊?調暢氣機,協助脾胃之氣升降,所以疏肝和胃法是消除胃脘痛的最基本方法。臨床癥見:胃脘脹痛,以脹為主,或...[繼續閱讀]
(一)分清主次,平調寒熱脾喜溫燥而胃喜涼潤,脾病多寒,胃病多熱。慢性胃炎病位雖主要在胃,但屬脾病者亦不少,更多見的是脾胃同病。單純寒性或熱性的比較少見,臨床常見到寒熱錯雜的證情,寒熱互結,清熱則慮其傷脾陽以助寒,溫里則...[繼續閱讀]
(一)《內經》從六腑的生理角度論述了六腑生理特性,提出“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內經》認為六腑以傳化飲食物,排泄糟粕為其生理功能,具有“實而不滿”、“瀉而不藏”的功能?!秲冉洝愤€對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進行了詳細的論...[繼續閱讀]
(一)通達膽腑膽為“中精之腑”,具有儲存膽汁,排泄膽汁的作用。膽汁排泄正常,則脾胃運化功能健旺。反之,由于飲食失當,情志失調等,導致氣機郁滯,膽汁郁結排泄不暢,出現脅下脹滿疼痛,食欲減退,腹脹等癥;若膽汁上逆,可以出現口苦...[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