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心電圖(dynamicelectrocardiogram,DCG)是動態心電圖儀記錄分析并編輯的長時間連續心電活動資料。由美國Holter實驗室首創,且常用于心電監測,故又名Holter監測心電圖。1957年,Holter實驗室在心電遙測和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基礎上,首創用磁帶...[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動態心電圖(dynamicelectrocardiogram,DCG)是動態心電圖儀記錄分析并編輯的長時間連續心電活動資料。由美國Holter實驗室首創,且常用于心電監測,故又名Holter監測心電圖。1957年,Holter實驗室在心電遙測和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基礎上,首創用磁帶...[繼續閱讀]
心室晚電位(ventricularlatepotential)簡稱VLP,是心室除極末,即在QRS終了處出現并延伸到ST段內,遲晚出現的低振幅、高頻的碎裂電活動(delayedfractionatedelectrical)。近年來許多動物試驗和臨床研究表明,在小塊心室肌內的折返激動是這些惡性室...[繼續閱讀]
心率變異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是指每次心搏之間微細的差異。心率變異性分析能夠得出心臟功能的許多參數,是作為反映心臟自主神經狀況的無創指標,在交感神經活動增強時HRV減小,副交感神經活動增強時HRV增大。文獻報道,急性心...[繼續閱讀]
J波是指心臟在病理情況下,心室除、復極時間變慢,重疊時間增寬,造成J點明顯偏移形成的圓頂狀或駝峰形特殊形態,又稱為Osborn波。1J波的形成J點是指心電圖上QRS波急轉為ST段的連接點,它標志著心室除極的結束和復極的開始。正常J點...[繼續閱讀]
E波(Epsilon)由Fontaint于1977年首先提出,該波是位于ST段初始部的一個小棘波。因右室部分心肌細胞延遲除極而產生,又稱為后激動電位或右室晚電位。E波常出現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發育不良(AVRD),在AVRD或某些病變時,右心室的部分心肌細...[繼續閱讀]
QT離散度(QTd)定義為12導聯心電圖最長Q-T間期(QTmax)與最短Q-T間期(QTmin)的差值,單位毫秒(ms)。QTd代表心室肌復極過程的不穩定性和不同步性,因此近期成為預測發生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和心臟猝死的重要指標之一。1Q-T間期Q-T間期是...[繼續閱讀]
竇性心律震蕩現象是指室性早搏后,竇性心律先加速,隨后發生竇性心律減速,這種典型的雙向漲落式的變化稱為竇性心律震蕩(heartrateturbulence,HRT)現象。近來研究表明:高危的心臟病患者存在著自主神經平衡的破壞,而HRT變化是評定心臟...[繼續閱讀]
臨床心臟電生理學是70年代形成的一門學科,特別自70年代后期希氏束電圖應用于臨床以來,臨床電生理學的發展極為迅速,已從離體細胞的電生理研究進入到臨床活體的研究,從而具有很大的實用性,加之導管技術的發展和程控刺激器的...[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