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核醫學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素標記藥物來反映心臟的一些病理、生理、生化的改變,通過這些改變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在心臟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診療中發揮重要作用,且具有無創傷性、形態與功能相結合、著重體現功...[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心臟核醫學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素標記藥物來反映心臟的一些病理、生理、生化的改變,通過這些改變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在心臟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診療中發揮重要作用,且具有無創傷性、形態與功能相結合、著重體現功...[繼續閱讀]
一、概述超聲醫學是集醫學、聲學、電子工程技術知識于一體發展起來的學科,包括超聲診斷學、超聲治療學和生物醫學超聲工程。超聲診斷是應用不同種類的超聲診斷儀,采用各種掃查方法,顯示人體組織、臟器的形態結構、內部回...[繼續閱讀]
一、正常心電圖及測量心電圖紙由豎線和橫線劃分成小格,每隔4條細線劃一條粗線,由細線構成的方格習慣稱為小格,粗線間則稱為大格。1.測量方法(1)心電圖記錄紙1)心電圖紙為相隔1mm的豎線和橫線,豎線間代表時間,橫線間代表電壓。...[繼續閱讀]
一、概論運動試驗(exercisetesting)即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是通過一定負荷量的生理運動,增加心肌耗氧量,誘發心肌缺血,是目前診斷冠心病最常用的無創性診斷技術。方法包括二級梯運動試驗、踏車運動試驗和平板運動試驗。1.二級梯...[繼續閱讀]
一、概論動態心電圖(ambulatoryelectrocardiography,AECG;dynamicelectrocardiogram,DCG)是指連續記錄24h或更長時間的心電圖。1961年由美國學者Holter發明,故又稱為“Holter”。AECG可以檢測和分析心律失常和ST段改變,也可以對更為復雜的R-R間期和包括晚...[繼續閱讀]
一、概論動態血壓監測(ambulatorybloodpressuremonitoring,ABPM)是一種采用間接無創性測量方法連續24h,按設定的時間間隔進行跟蹤測量和記錄BP的便攜式血壓監測方法。一般測量頻率白晝為每20~30min1次,夜間30~60min1次,提供24h血壓測量數據及...[繼續閱讀]
[1]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心電圖學學組.動態心電圖工作指南[J].臨床心電學雜志,1999,8(2):125-128.[2]張開滋.心電信息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沈文錦.現代心功能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4]邢繡榮,華琦.解讀...[繼續閱讀]
心肌損傷標志物目前已經廣泛的運用于臨床,從理論上而言,理想的心臟損傷標志物應該具有以下特點:①高度的組織特異性和敏感性,即心臟組織高而其他組織低或無,其含量高低僅僅是心臟組織狀態的反映;②分子量小,存在于胞質中...[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