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面閉合時仍應遵循先易后難、先簡后繁的原則。在許多情況下,若能正確地選擇傳統的局部轉移皮瓣,不僅操作簡單,而且修復效果并不比吻合血管的游離皮瓣差。四肢創傷造成的創面雖然形狀及大小各異,但通過清創修整可使不規則...[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創面閉合時仍應遵循先易后難、先簡后繁的原則。在許多情況下,若能正確地選擇傳統的局部轉移皮瓣,不僅操作簡單,而且修復效果并不比吻合血管的游離皮瓣差。四肢創傷造成的創面雖然形狀及大小各異,但通過清創修整可使不規則...[繼續閱讀]
由雜亂(無方向性)皮膚血管網供血的皮瓣。由于其內在的血供較弱,隨意型皮瓣成活的長寬比例(皮瓣長度與蒂部寬度之比)不大,在肢體一般不超過1.5:1。1973年McGregor和Morgan根據皮膚動脈血管的口徑大小、走行方向和供血范圍的不同,首...[繼續閱讀]
在皮瓣的范圍內,有與皮瓣縱軸平行走行的軸型動脈和軸型靜脈(1~2條伴行靜脈)。軸型血管(axialvessel)在皮瓣內組成以動脈供血、靜脈回流完整的區域性循環系統,從而保證皮瓣得到必要的營養(圖1-9)。軸型皮瓣(axialpatternflap)的臨床特...[繼續閱讀]
肌瓣(musculocutaneousflap)是指有完整動、靜脈血管系統,能獨自成活的肌肉組織塊。肌皮瓣(muscleflap)是指肌瓣與其表面的皮膚和皮下組織一起轉移的復合組織瓣。肌瓣的歷史比肌皮瓣早。肌瓣與肌皮瓣均可用于填塞空腔、覆蓋創面和肌肉...[繼續閱讀]
筋膜皮瓣(fasciocutaneousflap)指包含深筋膜結構的皮瓣,從深筋膜下掀起(圖1-11)。1981年,瑞典Ponten首先應用小腿后部筋膜皮瓣帶蒂轉移,不經延遲而皮瓣平均長寬比例達2.5:1,被譽為超級皮瓣(superflap)。1982年,Haertsch發現在手術掀起皮瓣時從深...[繼續閱讀]
皮神經營養血管皮瓣(neurocutaneousflap)是指以皮神經周圍營養血管鏈為供血基礎的皮瓣。由Bertelli(上肢,1991)和Masquelet(下肢,1992)首先介紹。因為在這類皮瓣中往往均包含有一條皮膚淺靜脈,所以又有皮神經淺靜脈營養血管皮瓣之稱(neuro...[繼續閱讀]
穿支皮瓣(perforatorflap)是指以管徑細小的皮膚穿支血管(穿動脈和穿靜脈)供血的軸型皮瓣(圖1-15)。1989年日本Koshima首先報道了肌皮穿支血管為蒂的游離皮瓣。穿支皮瓣的特征是以穿支血管為蒂,而不論其來源如何(肌肉或肌間隔),手術中...[繼續閱讀]
組織缺損的修復原則是根據受區的需要“缺什么補什么”。這樣才能針對受區的需要,并減少供區的不必要損害。因此采用同類結構的一個組織瓣移植最為常用。然而,當受區的組織缺損為面積巨大(超過一個血管蒂的供血范圍)、結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