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熱癥暑熱癥發病于盛夏時期,多見于1~2歲嬰幼兒,由于氣溫升高,機體產熱,散熱平衡失調所致。[臨床特點]1. 盛夏高溫時,1~2歲嬰幼兒肛表溫達39.5℃左右,無一定規律,天氣涼爽后體溫可暫退。發熱可長達3~4個月,秋涼后自愈,次年可...[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暑熱癥暑熱癥發病于盛夏時期,多見于1~2歲嬰幼兒,由于氣溫升高,機體產熱,散熱平衡失調所致。[臨床特點]1. 盛夏高溫時,1~2歲嬰幼兒肛表溫達39.5℃左右,無一定規律,天氣涼爽后體溫可暫退。發熱可長達3~4個月,秋涼后自愈,次年可...[繼續閱讀]
(一)結節性脂膜炎此病是較少見的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因未明。臨床與病理學特點是周期性發熱,非化膿性傾向的皮下結節形成,全身淋巴結腫瘤,口腔黏膜糜爛與出血等。[臨床特點]1. 病兒起病時多有乏力、發熱、喉痛、關節痛、...[繼續閱讀]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常見腸道傳染病。以夏、秋季為流行高峰。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膿血便伴里急后重感。[臨床特點]1. 起病急驟,迅速出現全身毒血癥表現,病初腸道癥狀輕甚至缺乏。2. 患者多有...[繼續閱讀]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種化膿性腦膜炎。呈全球分布,常于冬春季流行。臨床以高熱、頭痛、嘔吐、皮膚黏膜淤點淤斑及腦膜刺激征為特征。腦脊液呈化膿性改變。[臨床特點] 有與流腦患者接觸史,當地...[繼續閱讀]
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癥以大腸桿菌、克雷白產氣沙雷桿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孢菌(綠膿桿菌)為多見,侵入途徑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為主,不少病人有基礎疾病,如白血病、腎病綜合征等,約30%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癥可發生休克,病人...[繼續閱讀]
[臨床特點]1. 本病有突起高熱,發熱是最常見、最早出現的癥狀,小嬰兒往往以高熱為主,甚至會出現高熱驚厥。但有些細菌或病毒感染及機體抵抗力較差時可不發熱或發熱不明顯。休克約發生于5%的病例,且常在出現呼吸道癥狀前即可...[繼續閱讀]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又稱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本病的原因不明,以嬰幼兒尤其生后2周的新生兒、早產兒、低體重兒為多見。臨床上以發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為特點,以嘔吐、腹脹、便血為主要表現,常合并腸穿孔。[臨床特點]1...[繼續閱讀]
流行性出血熱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是發熱、出血、不同程度的低血壓和腎臟損害。[臨床特點]1. 患兒來自出血熱疫區,或有出血熱的流行情況,有與鼠的接觸史。2. 起病急,有高熱,有頭痛、腰痛、眼眶痛三...[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