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癌類癌是分化較好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低度惡性,起源于腸黏膜的內分泌細胞,多呈局限性生長而少見轉移。腸道類癌最常見于闌尾,其次為回腸,直腸居第三位,結腸類癌多發生于50歲以上。主要癥狀為腹痛、腹瀉、便秘、便血等。...[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一)類癌類癌是分化較好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低度惡性,起源于腸黏膜的內分泌細胞,多呈局限性生長而少見轉移。腸道類癌最常見于闌尾,其次為回腸,直腸居第三位,結腸類癌多發生于50歲以上。主要癥狀為腹痛、腹瀉、便秘、便血等。...[繼續閱讀]
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urs,GIST)由Mazur等于1983年根據腫瘤的分化特征而提出,是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具有非定向分化的特征。GIST可發生于胃腸道各段,并可原發于網膜和腸系膜。在胃中最常見(60%~90%),其次是小腸(2...[繼續閱讀]
結腸和直腸平滑肌腫瘤較少見,直腸較結腸好發。發生于結腸的平滑肌腫瘤多為良性,而發生于直腸的多為惡性。發病年齡高峰為40~60歲。平滑肌肉瘤主要經血道轉移到肝臟和肺?!敬篌w檢查】內鏡下多表現為單個突向腸腔的丘狀腫...[繼續閱讀]
脂肪瘤可發生于胃腸道的任何部位,但以結腸尤其是右半結腸最為常見。臨床上多為偶然發現,腫瘤體積較大時可以表現為腹痛、便血、腸梗阻和腸套疊等?!敬篌w檢查】腫瘤多為單發性,大多位于黏膜下,呈丘狀隆起或息肉狀向腸腔突...[繼續閱讀]
惡性黑色素瘤(Primaryamelanoticmelanoma)多發于皮膚,消化系統罕見,直腸、肛管較消化道其部位較多見,其發生率占直腸肛管惡性腫瘤的0.1%~4.6%。惡性黑色素瘤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大多數發生于50歲以上,女性多于男性。多數學者認為直腸...[繼續閱讀]
結腸和直腸神經纖維瘤、神經鞘瘤、脈管腫瘤均較少見。大體檢查及鏡下特點同小腸。結腸和直腸間葉來源的腫瘤在內鏡下往往難以鑒別,尤其腫瘤位置較深時,活檢取材難以實現。內鏡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結合免疫組化檢查,是鑒別...[繼續閱讀]
結腸和直腸惡性淋巴瘤發病率較胃和小腸低,屬于結外淋巴瘤,可蔓延至局部淋巴結并發生遠處轉移。以B細胞淋巴瘤為主,主要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MALT型淋巴瘤和套細胞淋巴瘤。臨床主要癥狀為腹瀉、腹痛、腹部腫塊、便血、黏液...[繼續閱讀]
劉彤華主編.診斷病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武忠弼主編.中華外科病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張秀忠,任澤強,張蓬波.胃間質瘤的臨床分析-附27例報告.徐州醫學院學報,2009,29(6):373~375.張亞歷主編.胃腸疾病內鏡、病理與超...[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