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有關資料,全世界惡性腫瘤在總體上是處于增長趨勢,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已成為重要死亡原因。2000年全球惡性腫瘤新發病例已超過1000萬例,全球人群死亡人數5600萬,其中癌癥死亡約占12%,死亡620萬例。隨著時間的推...[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有關資料,全世界惡性腫瘤在總體上是處于增長趨勢,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已成為重要死亡原因。2000年全球惡性腫瘤新發病例已超過1000萬例,全球人群死亡人數5600萬,其中癌癥死亡約占12%,死亡620萬例。隨著時間的推...[繼續閱讀]
1.概念以流行病學實驗性研究始于1747年的英國,但只到1919年英國的Topley才提出并創立了實驗流行病學。實驗流行病學研究在近幾十年來發展較快,其實驗設計類似于隊列研究,所不同的是人為地改變一種,一組或多種因素,即為實驗研究...[繼續閱讀]
常用觀察性研究有: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ies):描述性研究是對疾病或臨床事件的各種特征進行描述,并進行初步分析和推論,為進一步研究提供線索。因此,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學研究的起步階段。橫斷面研究(crosssectionalstrdy):橫斷面研...[繼續閱讀]
理論性研究是通過數理統計方法,對流行病學據進行分析,建立數學模型,用以推論或判斷某一因素或某些因素在疾病發生中的作用及其強度。另外,流行病學科研設計的基本類型又可依據研究過程或觀察過程的時間順序分為回顧性研究...[繼續閱讀]
目前已知環境中的化學致癌物質已有2000余種,它們的化學性質千差萬別,作用機制常不相同,致癌作用的強度相差異常懸殊,各家對致癌物質的分類亦很不相同。按照它們的化學性質,主要包括下列一些種類的物質:(1)烷化劑:芥子氣、環氧...[繼續閱讀]
①致癌作用依賴于致癌物的劑量。大劑量致癌物可增加腫瘤發生,腫瘤的產生取決于致癌物的總劑量。②致癌作用的充分表達需要相當長的時間。③致癌作用所引起的細胞變化可以傳到子細胞。④致癌作用可被非致癌因子所修飾:一般...[繼續閱讀]
化學致癌物引起人體腫瘤的作用機制很復雜。根據化學致癌物的作用,分為直接致癌物、間接致癌、促癌物。環境中只有少數種類的致癌物質在進入人體后可以直接誘發腫瘤,這種物質稱為直接致癌物,如烷化劑與?;瘎?。而大多數化...[繼續閱讀]
生物致癌因素包括病毒、寄生蟲、霉菌等。其中以病毒與人體腫瘤的關系最為重要。懷疑病毒能引起腫瘤,是因為在癌癥患者體內能找到病毒的抗原或抗體,如鼻咽癌、子宮頸癌、肝癌、白血病、脂肪肉瘤、乳腺癌、食管癌等。由病毒...[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