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成就自1949年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民族地區出臺了一系列優惠與特殊政策,民族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教育體系。1.民族地區文化水平不斷提高根據全國...[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一)主要成就自1949年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民族地區出臺了一系列優惠與特殊政策,民族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教育體系。1.民族地區文化水平不斷提高根據全國...[繼續閱讀]
(一)主要問題近些年來,西部地區民族教育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其整體發展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制約我國西部地區民族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師資隊伍建設、教育經費投入與使用、課程設置等問題。1.師資隊...[繼續閱讀]
(一)堅持民族教育優先發展民族教育優先發展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把民族教育事業作為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優先發展;二是把民族教育作為民族地區的各項事業的重點優先發展。教育是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①。西部開發...[繼續閱讀]
[1]陳惠菊,李方璐.西部民族地區學前教育與師資隊伍情況調查及對策建議:以云南省麗江市為例[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8).[2]顧玉軍.民族地區農村小學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可行性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6(4).[3]賀新宇.民族地區義務...[繼續閱讀]
(一)西部流動兒童的人口學特征1.規模與分布從流動兒童教育看,2015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達2.47億人,占總人口的18%,大約每六個人中有一個是流動人口。未來一二十年,我國仍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繼續閱讀]
(一)西部留守兒童概況1.規模與分布2002年后,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引起廣泛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群體規模龐大,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當前對留守兒童的統計數據,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全國婦聯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推算全...[繼續閱讀]
政策是“某種有目的地進行價值分配、處理問題或實現既定目標的復雜過程”。教育政策的制定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對教育利益做出權威性分配,不同歷史時期的階級、團體所受教育的基本情況往往能夠通過教育政策這面鏡子...[繼續閱讀]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政策的演變國家層面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政策,經歷了從全國婦聯、教育部到民政部的演變,教育部是負責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教育的主要職能機構,其所制定的留守兒童教育政策,是留守兒童義務教育政策體系...[繼續閱讀]
流動與留守兒童教育,表面上是兩個問題,實質上是同一硬幣的正反兩面,其根源在于我國城鄉、區域、產業、教育的二元結構,發端于規模龐大的人口流動與遷移,重點表現為中西部留守兒童的教育關愛與東部流動兒童的入學與教育融入...[繼續閱讀]
西部絕大部分地區文盲半文盲占1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專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上人員所占比重也低于全國(見表7-1)。表7-1西部部分地區從業人員中文化程度構成資料(%) 全國重慶四川廣西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