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師出身于中醫世家,其父曾漢昌早年跟隨巴縣興隆場名醫曾雪樵學醫,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條文爛熟于心,臨床應用常隨口道來,很少誤差。針對《溫病條辨》條文較多、記誦...[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曾老師出身于中醫世家,其父曾漢昌早年跟隨巴縣興隆場名醫曾雪樵學醫,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條文爛熟于心,臨床應用常隨口道來,很少誤差。針對《溫病條辨》條文較多、記誦...[繼續閱讀]
20世紀80年代初,在家鄉政府衛生部門和家鄉父老殷切盼望下,曾老師毅然返鄉就職于北碚區中醫院,當了一名普通的臨床醫師,從此開始他“拯黎元于仁壽,濟羸劣以獲安”的行醫歷程。當時的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聯產承包、改革開放...[繼續閱讀]
20世紀80年代末,曾定倫老師走上醫院領導崗位,他帶領醫院職工開拓創新,銳意進取,使醫院超常規、跳躍式發展。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曾定倫老師始終沒有忘記殷切期盼他診治以解除病痛的患者,他仍堅持每周門診,同時他還擔任了成...[繼續閱讀]
在使用“和法”調和患者氣血陰陽的過程中,曾定倫老師認為對于人體而言,“樞機”主樞轉氣機,是溝通陰陽氣血、表里上下的樞紐,以氣的升降出入為用。升降出入是構成人體基本物質之一“氣”的基本運動形式,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繼續閱讀]
曾老師曾說過:“醫不熟悉藥不行,熟悉藥、不知方也不行。掌握方劑不在于死搬硬套,貴在靈活應用,知加減變化。臨床上很少有比照方劑一模一樣的病癥,必須隨證加減,方能做到理、法、方、藥的一致性,從而提高療效?!痹蠋熞糟y...[繼續閱讀]
四診法是中醫診斷學的組成部分,是中醫診療疾病的方法,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四診”的方法診查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勢,辨別證候,對疾病做出診斷,為治療提供依據?!八脑\”主要包括望、聞、問、切。中醫診法有著...[繼續閱讀]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研究和處理的一種獨特的方法,也是中醫治療藝術的集中體現,分為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辨證即是認證識證的過程?!白C”是對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反應的...[繼續閱讀]
1. 雜病的淵藪和釋義雜病是中醫獨有的概念,最早見于《靈樞·雜病》,該篇論述了厥氣上逆、心痛、喉痹、瘧疾、耳聾、鼻衄、額痛、項痛、腰痛、膝痛、腹脹、大小便不利、痿厥、呃逆等病的癥狀、診斷及治療方法。后世對于雜病...[繼續閱讀]
1. 深究脾升胃降生理運動是物質的屬性,也是生命活動的表現,中醫認為人的生命活動依賴于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從而保證人體不斷從自然界中攝取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并通過氣化,升清降濁,供應人體新陳代謝,促進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繼續閱讀]
中風又名卒中,因其起病急驟,癥見多端,變化迅速,如風性善行數變,故以“中風”名。關于中風病的病機,中醫學界歷代均以唐宋、金元分經緯,有唐宋以前以“外風”立論、金元以后主張“內風”為主的論斷?!饵S帝內經》是中醫學理...[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