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代醫學豐富了針灸理論和療法的同時,如何保持針灸傳統并不斷再創造近代以來,在西學東漸尤其是西醫影響下,中國醫家開始參合西醫知識,運用解剖、實證等方法解讀、研究針灸理論,由此形成了針灸理論形態由傳統向近現代的學...[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1.現代醫學豐富了針灸理論和療法的同時,如何保持針灸傳統并不斷再創造近代以來,在西學東漸尤其是西醫影響下,中國醫家開始參合西醫知識,運用解剖、實證等方法解讀、研究針灸理論,由此形成了針灸理論形態由傳統向近現代的學...[繼續閱讀]
20世紀20年代以后,科學和民主的思想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精神得到廣泛的傳播。然而余云岫于1917年出版《靈素商兌》,對中醫展開全面批判,主張“廢止中醫”和“廢醫存藥”。并于1929年在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上提出“廢止舊醫...[繼續閱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由于大部分國土淪陷和財力的極端困乏,絕大多數中醫雜志乃至醫學雜志被迫???各醫學團體也無法開展學術活動。況且舉國之心在于抗戰,無暇顧及中、西醫學術之爭,故抗戰八年間,醫界關于中、西醫比較與抉...[繼續閱讀]
20世紀30年代初,在中國掀起了一股崇尚西方現代醫學理論和科學醫療技術,否定中華傳統醫學的惡潮,很多報紙和刊物連篇累牘地發表攻擊中國傳統醫學的文章,甚至把中醫稱為“江湖術士”,把針灸的經絡學說斥為“巫術”,有的人竟然...[繼續閱讀]
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建校之初,為落實當時國家的衛生工作方針,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整理挖掘,組織編寫了新中國高等教育第一套中醫教材和教學大綱。程莘農到針灸學科教研組以后,首先對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針灸學教研組編著的《...[繼續閱讀]
1956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成都中醫學院、上海中醫學院、北京中醫學院、廣州中醫學院相繼創辦,把中醫教育納入國家高等教育的軌道。1957年,由于剛成立的北京中醫學院缺乏師資,為響應政府號召,支持北京的中醫事業,選調程莘...[繼續閱讀]
1966~1976年的“文革”期間,中醫藥事業和其他事業一樣,受到了嚴重的破壞,進而造成中醫藥事業進一步萎縮,中醫隊伍后繼乏人,從事中醫藥工作的人員減少了約1/3,全國中醫醫院從1960年的330所減少到129所,中醫學院由21所減為11所。中醫...[繼續閱讀]
“文化大革命”期間,北京中醫學院和中國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合二為一,“文革”結束后又重新一分為二。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976年程莘農來到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工作。程莘農說:“‘文革’時我有6年時間被剝...[繼續閱讀]
為滿足針灸國際教學和交流需要,程莘農非常重視針灸的對外交流和培訓工作,多次召開專題討論和經驗交流,于1974年8月由衛生部、外交部、外經部聯合報請國務院批準在中國中醫研究院開展“外國醫生針灸學習班”。通過舉辦針灸學...[繼續閱讀]
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專家門診部,程莘農出診的幾十年里,患者掛程莘農的號只需花1元錢,只是一個普通號的價格。按照國家關于醫院門診掛號費規定精神:主任醫師5元,副主任醫師3元,普通醫師1元。當問及程莘農為什么要實行1元錢的普通...[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