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一詞,最早在《梁書·陸襄傳》出現:“襄母卒患心痛,醫方須三升粟漿……,忽有老人詣門貨漿,量如方劑?!边@里所說的方劑即為醫方。方劑包括方和劑兩個部分?!胺健钡暮x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醫方、藥方、處方,如《論...[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方劑”一詞,最早在《梁書·陸襄傳》出現:“襄母卒患心痛,醫方須三升粟漿……,忽有老人詣門貨漿,量如方劑?!边@里所說的方劑即為醫方。方劑包括方和劑兩個部分?!胺健钡暮x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醫方、藥方、處方,如《論...[繼續閱讀]
方劑的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早期單味藥過渡到由二、三味藥組成的方劑,是古代醫藥學發展過程中的巨大進步?!妒酚洝分刑岬?“戰國時扁鵲治虢太子之暴厥,曾用八減之齊”,“齊”即后世之“劑”。1977年,漢初殘簡130余片在...[繼續閱讀]
治法和方劑,都是中醫學理、法、方、藥辨證論治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理解方劑與治法的關系,才能正確地遣藥組方或運用成方。治法是針對病機而設立的,方劑必須體現相應的治法。治法是指導遣藥組方的原則,方劑是體現和...[繼續閱讀]
方劑的分類眾說紛紜,其中比較獲得認可的有七方分類法、病證分類法、祖方分類法、綜合分類法等?!捌叻健闭f始于《黃帝內經》?!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繼續閱讀]
有關組方結構的基本理論,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焙笫泪t家對其內容不斷擴充,如李東垣云:“主病之為君,……兼見何病,則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庇终f...[繼續閱讀]
方劑組成既有嚴格的原則性,又有極大的靈活性。在臨證運方時,我們應根據病人體質強弱、年齡大小、季節氣候、地域差異、飲食偏嗜以及病情輕重而靈活變化。正如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執方治病論》言:“欲用古方,必先審病者...[繼續閱讀]
方劑的煎服法包括了方劑的煎法和服法。方劑的服法又包括了服藥時間和服藥方法。煎服法的恰當與否,對方劑療效的發揮有一定影響。清代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說:“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則非特...[繼續閱讀]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窘M成】麻黃去節,三兩(9g)桂枝去皮,二兩(6g)杏仁去皮尖,七十個(6g)甘草炙,一兩(3g)【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