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醫學知識 > 中醫名方 > 列表
    中醫名方 共有 80 個詞條內容

    (一) 桂枝湯

        桂枝湯是《傷寒論》的首方,為東漢醫家張仲景所創,針對外感風寒、衛強營弱之表虛證而設。由桂枝9g、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棗7枚組成。有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的作用。主治太陽中風證。后世醫家對此方均有發展。除太陽中風...[繼續閱讀]

    中醫名方

    (二) 麻黃湯

        麻黃湯始載于《傷寒論》,系辛溫解表之祖方。針對風寒傷表,毛竅閉塞,肺氣不宣,衛氣不得外達,營氣澀而不暢之表實無汗而喘所設。由麻黃9g、桂枝9g、杏仁9g、炙甘草6g組成。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能。主治外感風寒表...[繼續閱讀]

    中醫名方

    (三)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見于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是用來治寒飲咳喘的名方。針對外有寒邪、內有停飲所致咳嗽、哮喘等病證而設。由麻黃9g、白芍9g、細辛9g、五味子3g、桂枝9g、炙甘草9g、半夏9g組成。既能解散表寒,又能...[繼續閱讀]

    中醫名方

    (四) 銀翹散

        銀翹散為清代醫家吳鞠通根據《黃帝內經》“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理論而創制的名方,始見于《溫病條辨》。為溫熱之邪侵入人體,肺衛受邪而設。由金銀花30g、連翹30g、桔梗18g、薄荷18g、竹...[繼續閱讀]

    中醫名方

    (五) 麻杏石甘湯

        麻杏石甘湯首見于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由麻黃12g、杏仁9g、石膏60g、甘草6g組成。本方原治太陽病發汗未愈,風寒入里化熱,汗出而喘者。后世逐漸擴大應用范圍,不局限于風寒化熱者。凡屬風熱襲肺或風寒郁而化熱,壅遏于肺所致...[繼續閱讀]

    中醫名方

    (一)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是中醫的經典方,是和解少陽的代表方劑,出自漢代張仲景《傷寒論》一書。由柴胡12g、黃芩9g、人參6g、半夏9g、生姜9g、大棗6枚組成。組方以邪犯少陽,樞機不利,少陽相火內郁,膽熱犯胃,胃失和降為依據。在《傷寒論》中,本...[繼續閱讀]

    中醫名方

    (二) 四逆散

        四逆散為和解名方,首見于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由柴胡6~9g、白芍4.5~9g、枳實9g、炙甘草3~4.5g組成。針對肝胃氣滯,氣機不暢,陽郁于里,不能通達于四末所致厥逆而設。有透解郁熱,疏肝理脾之功效。主治少陰病,四逆之證...[繼續閱讀]

    中醫名方

    (三) 逍遙散

        逍遙散源出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論》中的四逆散發展而來,為肝郁血虛證而設。逍遙是消閑自在的意思。由柴胡、白芍、當歸、白術、茯苓各30g,炙甘草15g組成。有疏肝解郁、健脾養血之功。主治肝...[繼續閱讀]

    中醫名方

    (四) 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首見于《景岳全書》,為疏肝行氣的代表方劑。由柴胡6g,陳皮6g,川芎、香附、炒枳殼、白芍各4.5g,炙甘草1.5g組成。有條達肝氣,通調血脈,調和營衛之功效。主治肝郁血滯所致脅肋疼痛,寒熱往來等癥。目前臨床應用廣泛,常用...[繼續閱讀]

    中醫名方

    (五) 當歸芍藥散

        當歸芍藥散始載于《金匱要略》,為調和肝脾之名方。其病機是肝虛血滯,脾虛濕痰盛之肝脾不和所致。由當歸9g、白芍15g、川芎6g、澤瀉15g、白術12g、茯苓12g組成。有補血調肝、健脾利濕之功用。原主治腹中諸疾痛及妊娠腹中拘急,綿...[繼續閱讀]

    中醫名方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久久www免费人咸|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