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醫學知識 > 臨床解剖學 > 列表
    臨床解剖學 共有 299 個詞條內容

    圖1-21 鼓膜和聽小骨

        圖1—211.耳郭收集進入外耳道的聲波。聲波進入外耳道后擊動鼓膜使之運動,震顫運動經錘骨和砧骨傳至鐙骨。這些小骨排列使其呈杠桿作用以2:3比率增加,鼓膜面積與鐙骨底之比約為20:1,因而震動在外淋巴上壓力已增加為30倍。鐙骨肌...[繼續閱讀]

    臨床解剖學

    圖1-22 右耳水平斷面

        圖1—221.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鼓室為顳骨巖部內的腔隙,內有聽小骨、韌帶、肌肉、血管和神經,外有6個壁:①上壁為蓋壁:為一薄骨板,與顱中窩為鄰,中耳感染可經此侵入顱窩,引起腦膜炎、大腦顳葉感染;②下壁為頸靜脈...[繼續閱讀]

    臨床解剖學

    圖1-23 迷路及其毗鄰

        圖1—231.前庭神經纖維瘤相對常見,由于這個神經的兩部分均在內聽道通過,且面神經也在內聽道通過,當這種腫瘤發生時可出現前庭、耳蝸及面神經損害的癥狀。單側耳聾和耳鳴伴有眩暈、眼震、面神經麻痹常見,這種麻痹是膨脹性腫...[繼續閱讀]

    臨床解剖學

    圖1-24 迷路

        圖1—241.內耳又稱迷路,位于鼓室與內耳之間的顳骨巖部的骨質內,由骨迷路和膜迷路兩部分組成。前者由骨密質組成,又分為前庭、骨半規管和耳蝸3部分。膜迷路為封閉的有腔膜性結構,又分為橢圓囊、球囊、膜半規管和蝸管4部分。膜...[繼續閱讀]

    臨床解剖學

    圖1-25 耳蝸

        圖1—25耳蝸位于迷路的前部,形似蝸牛,頂朝向前外,底朝向后內方,耳蝸從后下向前上旋轉,其長軸由蝸軸構成,指向前外。耳蝸有~周,分別稱為基底轉、中轉和頂轉。每轉有兩個外淋巴腔,向蝸頂側稱前庭階,向蝸底側稱鼓階,在兩者之間...[繼續閱讀]

    臨床解剖學

    圖1-26 大腦半球(一)

        圖1—261.端腦主要由左、右大腦半球組成。每個大腦半球可區分為三個面:凸隆的背外側面、較平坦的內側面和不規則的底面。半球的前端為額極,后端為枕極,顳葉的前端為顳極。兩側大腦半球之間被大腦縱裂分隔,其內含有大腦鐮,大...[繼續閱讀]

    臨床解剖學

    圖1-27 大腦半球(二)

        圖1—27...[繼續閱讀]

    臨床解剖學

    圖1-28 腦的冠狀斷面

        圖1—281.丘腦受損時可出現丘腦綜合征。常表現為對側半身感覺喪失、敏感或異常。有時可伴發模糊不清的自發性劇痛,對側半身出現舞蹈樣或手足徐動樣的不自主運動,哭笑時可在病灶的對側出現表情障礙。但隨意運動時并無癱瘓。...[繼續閱讀]

    臨床解剖學

    圖1-29 腦的水平斷面

        內囊主要結構模式圖圖1—29內囊是位于豆狀核與尾狀核、丘腦之間的白質板,可區分為豆狀核與尾狀核間的前肢、豆狀核與丘腦間的后肢及二者移行處的膝部三個部分。除嗅覺投射纖維外,聯系大腦皮質和皮質下中樞的投射纖維均經內...[繼續閱讀]

    臨床解剖學

    圖1-30 側腦室 上面觀

        圖1—301.側腦室是大腦半球內的不規則腔隙,室腔內被覆有室管膜,室腔內含有側腦室脈絡叢,每個側腦室含有7到10ml的腦脊液。2.腦脊液由側腦室脈絡叢產生,在正常狀態下經室間孔流入第三腦室。因大腦腫瘤而阻塞室間孔時,會使腦室擴...[繼續閱讀]

    臨床解剖學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久久www免费人咸|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