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診是以視覺來觀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現的診斷方法。視診可觀察患者一般狀態和許多全身性的體征,如發育、營養、體型或體質、意識、表情、體位、姿勢和步態等。局部視診可了解患者機體各部分的改變,如皮膚、黏膜顏色的變化...[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視診是以視覺來觀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現的診斷方法。視診可觀察患者一般狀態和許多全身性的體征,如發育、營養、體型或體質、意識、表情、體位、姿勢和步態等。局部視診可了解患者機體各部分的改變,如皮膚、黏膜顏色的變化...[繼續閱讀]
觸診時,由于檢查部位及目的不同,施加的壓力有輕有重,觸診的手法亦不同,因而可分為淺部觸診法和深部觸診法。(一)淺部觸診法適用于皮膚及體表淺在病變(關節,軟組織,淺部動脈、靜脈,神經,陰囊,精索等)的檢查和評估。淺部觸診法...[繼續閱讀]
檢查前向患者講清觸診的目的,以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颊邞扇∵m當體位,這樣才能獲得滿意的檢查效果。通常取仰臥位,雙手置于體側,雙腿稍曲,腹肌盡可能放松。檢查肝、脾、腎時也可囑患者取側臥位。醫師...[繼續閱讀]
根據叩診的目的和叩診的手法不同又分為直接叩診法和間接叩診法兩種。叩診部位不同,患者所采取的體位亦不同。叩診胸部時采取坐位或臥位;叩診腹部常采取仰臥位,如要確定有無腹水存在時,可采取肘膝位。(一)直接叩診法醫師右...[繼續閱讀]
叩診時被叩擊部位產生的響聲稱為叩診音。叩診音的不同取決于被叩擊部位組織或器官的致密度、彈性;含氣量及與體表的間距。根據音響的頻率(高音者調高,低音者調低)、振幅(大者音響強,小者音響弱)和是否為樂音(音律和諧),叩診...[繼續閱讀]
叩診時環境應安靜,要采取合適的體位,以免影響叩診音的判斷。叩診時不僅要注意叩診音響的變化,還要注意不同病灶的震動感差異。叩診時應注意對稱部位的比較與鑒別。叩診操作應規范,用力要均勻適當,一般叩診可達到的深度為...[繼續閱讀]
聽診可分為直接聽診和間接聽診兩種方法。(一)直接聽診法醫師將耳朵直接貼附于患者的身體上進行聽診,這種方法所能聽到的體內聲音很弱。這是聽診器出現之前所采用的聽診方法,目前也只有在某些特殊和緊急情況下才會采用。...[繼續閱讀]
聽診器是醫師最常用的醫療器械之一,幾乎所有看過病或做過體檢的人都見過它,而且都了解它主要是用來幫助醫師診斷患者心、肺健康狀況的。聽診器是1816年由法國醫師雷奈克發明的。開始是一種長約30cm、中空、兩端各有一個喇叭...[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