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于火車創傷流行病學研究課題所收集的55245例調查資料顯示的信息基本上具有代表性。這份2004年底完成的調查資料涉及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西北、西南地區13個省、市、自治區,覆蓋鐵路沿線兩側10km內的人口2.2億,包括了主...[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一個關于火車創傷流行病學研究課題所收集的55245例調查資料顯示的信息基本上具有代表性。這份2004年底完成的調查資料涉及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西北、西南地區13個省、市、自治區,覆蓋鐵路沿線兩側10km內的人口2.2億,包括了主...[繼續閱讀]
(一)年齡:火車創傷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段統計資料顯示,發生率最高的年齡段為18~59歲。1996年前其發生率為63.40%(20390/32161),1997年后為57.14%(14904/26084),雖然各地略有差別,但18~59歲的發生率均超過50%,說明火車創傷者以中青年為主。年齡最...[繼續閱讀]
(一)定義凡在行駛中的鐵路列車,在多種因素的條件下造成人體機能的嚴重損害而導致傷亡時稱火車創傷。行進中的列車因撞擊、車輪輾軋、車輛附件鉤掛拖拉,或因傷亡者自行從行駛中的列車上跳車、攀爬行駛列車失手,或正在鉆車輛...[繼續閱讀]
(一)列車行駛的速度因素我國7.5萬km鐵路(2007年)中,客運特快列車時速在120~150km的約有2.5萬km,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華東、華中部分繁忙干線,快速及直達客運列車時速限制在120km以下。西北地區如蘭新鐵路時速在90~100km間,其余各...[繼續閱讀]
火車創傷是在一特定條件下發生的損傷,具有發生急驟,損傷類型多樣復雜,組織損毀嚴重,在同一傷者身上出現多部位、多系統損傷,原發性多發傷及繼發性并發癥發生率高,創傷后病理生理變化進展快速,救治難度大等特點,因此,其死亡...[繼續閱讀]
(一)農業人口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特區及東南沿海各省、市的經濟與基礎建設迅猛發展,而西部及中部一些經濟欠發達省、市中的農村富裕勞動力則大批向發達地區轉移從而形成了“民工潮”,農民工成為經濟發達省、市的一支有生力...[繼續閱讀]
(一)當場死亡率劇增自1997年提速開始到2007年,我國火車經歷了6次提速過程,里程由1997年的2000km增加到目前的約20000km。國內最早提速的區段是廣州—深圳的鐵路,時速為200km,以后逐次增加,除廣深鐵路外,到2007年,提速里程已達到近2萬k...[繼續閱讀]
集群性火車創傷的發生原因:(一)難以預測的自然災害造成列車顛覆如大風、突發山體滑坡、地震等,難以預測的自然災害如洪水、泥石流、暴雪、濃霧等。我國在60年前對自然災害尚無完善監測預報能力,在僅有的1.5萬km鐵路線上,行駛...[繼續閱讀]
我國客運列車在20世紀80年代,一列客運列車由13~15節車廂編組組成,到90年代隨著客流劇增,在對主要繁忙鐵路干線進行技術改造的基礎上,列車車廂擴能增加,一列客運列車已由18~19節車廂組成。新開行的動車組則由6~8節車廂組成。...[繼續閱讀]
集群性火車創傷一旦發生,傷亡人數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傷者中以多發傷或多部位,或多發傷與多部位并存的最為多見。若列車火災,除多發傷外,則并有復合傷,復合傷多為燒傷(體表燒傷及呼吸道黏膜損傷)。若為裝載化學品或油料...[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