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區包括前額下部、眉毛區和上瞼的上部。此區的組織由淺入深可分為皮膚、皮下脂肪層、帽狀腱膜淺層、額肌和眼輪匝肌、帽狀腱膜深層、腱膜下脂肪層和骨膜。皮膚及眉毛、皮下脂肪層、帽狀腱膜淺層與額肌之間結合緊密, 各層...[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眉區包括前額下部、眉毛區和上瞼的上部。此區的組織由淺入深可分為皮膚、皮下脂肪層、帽狀腱膜淺層、額肌和眼輪匝肌、帽狀腱膜深層、腱膜下脂肪層和骨膜。皮膚及眉毛、皮下脂肪層、帽狀腱膜淺層與額肌之間結合緊密, 各層...[繼續閱讀]
顳區位于面部表淺肌肉腱膜系統 (SMAS) 深面,屬于有脂肪的區域。面神經額顳支由腮腺上端發出,跨過顴弓,即向上走行于顳區,位于顳淺筋膜和顳深筋膜淺層之間,這給手術解剖過程中帶來面神經額顳支損傷的危險。顳區組織的層次由淺...[繼續閱讀]
1. 顴脂肪墊的位置和組成楊檸澤、王志軍等解剖發現面中部皮膚下方廣泛存在一皮下脂肪層,脂肪層的上界位于下瞼眼輪匝肌支持韌帶上層緣,下界到達下頜緣,內側界為鼻唇溝和口下頜溝,外側界至耳屏前。這一皮下脂肪層的厚度不均...[繼續閱讀]
SMAS筋膜組織是1976年由法國學者Mitz和Peyronite首次報道的概念,他們在該組織中發現了肌纖維,故命名為表淺肌肉腱膜系統(SMAS)。這一層次人為被劃分為3種區域:①肌性區域;②腱膜性區域;③混合性區域。其中肌性區域包括額肌、眼輪匝...[繼續閱讀]
鼻唇溝起止點、分段(1) 鼻唇溝起于鼻肌橫部在鼻翼上緣皮膚的止點,終于顴大肌在口角外側皮膚的止點,上唇鼻翼提肌、上唇提肌、顴小肌、眼輪匝肌肌纖維止于鼻唇溝中間段皮膚。(2) 從解剖角度以表情肌在鼻唇溝處皮膚的止點及收...[繼續閱讀]
1. 面頸部皮下脂肪分布特點面頸部各區皮下脂肪量有較大差異,可分為多脂肪區、少脂肪區和無脂肪區。(1) 多脂肪區: 鼻翼外平均1.9cm、口角外上平均1.8cm處,是皮下脂肪最厚的部位,均厚0.8cm,一般在鼻唇溝外上方。這里的皮下脂肪位于...[繼續閱讀]
木偶紋 (口下頜溝) 是面部老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從解剖學的角度講,口下頜溝是與生俱來的,即使在張口、微笑,或是開口大笑時,口下頜溝也可能顯現出來,它可以表現在年輕的顏面上,這與面部老化無關。而口下頜溝畸形通常在40歲左...[繼續閱讀]
馮越蹇等報道: 面頰部和頸部的固位結構 (假性韌帶) 是淺筋膜的膜層在特定的部位和深筋膜緊密愈著,其縱向纖維相應增厚,從而將皮膚固定于局部。人年輕時,由于面部固位結構的支撐作用和皮膚本身的結構特性,使面部軟組織可以抵...[繼續閱讀]
面部支持韌帶是SMAS與周圍組織結構的固定裝置。Fumas (1989) 首次提出了面部支持韌帶,并詳細描述了顴弓韌帶、下頜骨韌帶、頸闊肌—耳韌帶和頸闊肌—皮膚前韌帶,分為真性韌帶和假性韌帶兩種。面部支持韌帶支撐面部軟組織在其正...[繼續閱讀]
面神經出腮腺后,直接走行于SMAS的深面,位于咬肌及頰脂肪墊的表面。面神經分支的走行平面和體表投影點:(1) 額支: 由深向淺穿出腮腺,在顴弓下 (0.45+0.12) cm穿出深筋膜,跨過顴弓;顳支數目不等,一般由1~4支構成,均經過顴弓后半部的表...[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