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外科,是當代外科領域的一門新興科學。在手術顯微鏡下應用顯微器械進行手術操作,使外科領域進入了新的里程碑。在手術放大鏡或手術顯微鏡下操作,可以超越人類視力的自然限制,從而提高對各種正常組織和病理組織的鑒別能...[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顯微外科,是當代外科領域的一門新興科學。在手術顯微鏡下應用顯微器械進行手術操作,使外科領域進入了新的里程碑。在手術放大鏡或手術顯微鏡下操作,可以超越人類視力的自然限制,從而提高對各種正常組織和病理組織的鑒別能...[繼續閱讀]
顯微外科技術首先應用于再植外科,斷肢和斷指再植從陳中偉等首例斷腕再植成功以來,國內外迅速發展起來,至今我國再植斷肢和斷指病例已達數十萬例,成功率不斷提高,一般在80%~90%。僅就我們的病例,從1964~2005年,共再植斷肢和斷...[繼續閱讀]
顯微外科技術在再造和整形外科中亦應用較廣泛,通過吻合血管的組織移植可以一期完成耳再造、鼻再造、舌再造、陰莖再造、乳房再造以及陰道再造等。這些過去需要分期手術完成。另外,通過吻合血管的組織移植,可以一期修復各...[繼續閱讀]
1970年Tamai應用顯微外科技術縫合支配股直肌的血管與神經,成功地將狗的股直肌進行了原位與對側移植。繼之1973年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陳中偉等將胸大肌腹部游離移植至前臂,以取代嚴重缺血性肌攣縮的屈肌,功能恢復較好。1976年Ha...[繼續閱讀]
1959年,Seidenberg首先應用游離一段的空腸通過血管縫合重建頸部食管,可能由于腸黏膜對缺血的耐受性差,如斷血時間超過30~60min就會導致壞死脫落,所以未被廣泛采用。此后,Acland等采用腸腔內降溫措施,延長缺血耐受時間,此法才被逐漸...[繼續閱讀]
首先,分別由Buncke將肋骨移植于脛骨與serafin應用肋骨移植以重建下頜骨缺損。1975年Taylor應用對側的腓骨移植以重建開放性骨折所致的長段脛骨缺損。1977年陳中偉等采用游離腓骨移植治療骨髓炎或良性骨腫瘤所致的長段肱骨缺損,并采...[繼續閱讀]
近幾十年來,研究關節移植者日益增多,國內外均有不帶血管神經的同種異體半膝關節和趾關節移植的報道,但均因移植反應和缺乏血供,移植的關節有不同程度的變性和吸收,其功能甚差或喪失而使移植失敗。1967年,Buncke等成功進行了通...[繼續閱讀]
1972年Mclean及Buncke等采用吻合血管的大網膜移植和分層植皮治療大面積頭皮缺損。Azuma等應用大網膜移植治療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后的無效腔,獲得良好效果。1977年Nishimura報告應用大網膜移植治療下肢栓塞性脈管炎,亦獲得較好效果。...[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