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的發育主要發生在胚胎的第4~8周。在胚胎第3周末到第4周初,前腦迅速發育,推動著其表面覆蓋的外胚層向前、向外形成額鼻突。胚胎第4周早期,額鼻突的下方形成口凹,即原始口腔,口凹的深部與前腸相接,兩者之間有口咽膜相隔。...[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面部的發育主要發生在胚胎的第4~8周。在胚胎第3周末到第4周初,前腦迅速發育,推動著其表面覆蓋的外胚層向前、向外形成額鼻突。胚胎第4周早期,額鼻突的下方形成口凹,即原始口腔,口凹的深部與前腸相接,兩者之間有口咽膜相隔。...[繼續閱讀]
正畸醫生常習慣于使用顱底結構作為參考來評價面部的生長發育。在出生后,前顱底比后顱底的生長量更多,也更成熟。從出生到 17歲,前顱底的生長量比后顱底的生長量多大約 36%(男性)和53%(女性)[4]??v向研究表明,前顱底的發育在 ...[繼續閱讀]
出生后,上頜骨的生長主要是通過骨膜內成骨進行的,主要表現為兩種方式:①骨縫間的骨沉積;②骨表面改建。除此之外,顱底的生長也促使上頜骨被推向前方[7]。當面中部發生位移時,上頜骨周邊骨縫(圖1-4)便開始生長新骨,沉積的骨量...[繼續閱讀]
下頜骨是面部骨骼中最具生長潛力的結構。在嬰兒時期,下頜升支與下頜體都較短,下頜角角度較大;隨著下頜骨的發育,下頜升支的高度和寬度明顯增加,下頜體增長,下頜角角度減小(圖1-6)。下頜骨出生后的生長主要通過軟骨成骨和骨膜...[繼續閱讀]
隨著頜骨的生長和牙齒的萌出,牙槽突開始發育。牙槽突為上頜骨和下頜骨包繞牙根周圍的突起部分,在牙根周圍形成牙槽窩,是支持牙齒的重要組織,并通過牙齒的咬合將上、下頜骨連在一起。從面部的基本組成結構來看,牙槽突似乎并...[繼續閱讀]
研究顯示,下唇的生長量明顯多于上唇[11,12]。1歲時,上、下唇的平均長度分別為18.53mm和16.8mm,而到18歲時,上、下唇的平均長度均增長到25mm,在這一時期內,下唇比上唇多生長了約 1.7mm[12]。同時,唇長度的生長存在著性別差異,在7~17歲時...[繼續閱讀]
鼻部骨骼的生長到 10歲左右結束,之后均為鼻軟骨和軟組織的生長[7]。鼻部軟組織的生長呈現向前、向下的生長趨勢,并一直持續到 18歲左右,大部分孩子鼻部軟組織的生長發育高峰期在 13~14歲[13]。鼻部軟組織垂直向的生長顯著大于...[繼續閱讀]
牙頜發育與全身發育是一致的。對于需要正畸治療的兒童和青少年患者來說,判斷患者的生長發育周期,有助于醫生在最佳治療時機給予患者及時的正畸治療,這對于那些存在骨骼不調的患者尤為重要。而且了解患者的生長發育階段也...[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