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味菊,名積德,字味菊,自號傲霜軒主。清光緒十年甲申農歷九月十三日(1884年10月31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小關廟街,1951年7月30日因病卒于上海,享年67歲,后葬于祖籍浙江紹興祝家橋祝氏墳地?,F祝家橋已被一無名新橋所替代,但還有...[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祝味菊,名積德,字味菊,自號傲霜軒主。清光緒十年甲申農歷九月十三日(1884年10月31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小關廟街,1951年7月30日因病卒于上海,享年67歲,后葬于祖籍浙江紹興祝家橋祝氏墳地?,F祝家橋已被一無名新橋所替代,但還有...[繼續閱讀]
1904年由四川總督創辦于成都陜西街的“四川陸軍軍醫學堂”開始招生,嚴雁峰積極支持祝味菊報名參加學習,他說道:“向之不足,其自索之于舶上歟?”這種深切感到自身的不足,希望開拓視野、向海外學習的言行,在當時來說是非常難能...[繼續閱讀]
1911年,祝味菊由日本返回四川成都后,主政“于官醫院”,開始了他的行醫生涯。關于這段經歷,祝味菊自己有明確的記述:“味菊幼讀軒岐、仲景之書,長而兼習西醫,游學三島歸國后,服務于四川省會警察廳官醫院,院中中西醫并立,味菊任...[繼續閱讀]
1924年,在蜀中行醫14年后,已是40歲的祝味菊,因避亂而從四川遷移到上海。當時的上海作為大都市,中西醫療機構都非常集中,名醫輩出,醫療市場的競爭也非常激烈。雖然祝味菊在蜀中行醫已是小有名氣,但要打入上海并立穩根基,也不是...[繼續閱讀]
祝味菊1924年遷居上海時,適逢中醫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壓和排斥。當時的政府已將許多學科的學校教育納入了國家的政策,特別是西醫的教育,而中醫則被視為“非科學”而遭摒棄。為了中醫的生存與發展及其合法化的地位,中醫界奮力...[繼續閱讀]
祝味菊的家庭與婚姻生活就像他所處的時代一樣,充滿著艱辛與曲折。在祝味菊的女兒祝厚初所提供的家譜中:祝味菊的祖父祝紫園,共有7個孩子,但有記載可考者,只有祝子吉、祝紹園、祝定一3人,其余4人均無法詳考;祝味菊的父親祝子...[繼續閱讀]
民國初期,隨著西學傳入規模和速度的日益增強,西醫的影響和勢力也日漸增大,過去中醫只此一家的局面被徹底打破,迅速形成了中西醫學兩種體系共存的格局。當時中醫藥界的許多有識之士清醒地認識到,中西醫學之間各有優劣長短...[繼續閱讀]
中國人常說,一個走向成功的人,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而祝味菊的成才經歷,恰恰證明了這一點。祝味菊和一般土生土長、祖祖輩輩以醫為業的上海醫家有所不同。其祖籍江南紹興,卻出生于蜀中成都,后來又成名于...[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