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脊柱推拿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發展緩慢,處于繼承和應用前人脊柱推拿手法的階段,也沒有將脊柱推拿單獨列出,沒有基礎研究。20世紀70年代以馮天有為代表的脊柱旋轉手法的提出,使脊柱康復進入一個新時期。20世紀80年代...[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新中國成立后,脊柱推拿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發展緩慢,處于繼承和應用前人脊柱推拿手法的階段,也沒有將脊柱推拿單獨列出,沒有基礎研究。20世紀70年代以馮天有為代表的脊柱旋轉手法的提出,使脊柱康復進入一個新時期。20世紀80年代...[繼續閱讀]
松解類手法是根據中醫臟腑經絡學說及其作用原理,刺激相應穴位,調節臟腑功能以治療疾病,手法以按法、摩法、捏法、揉法等針對經絡穴位來操作,經常與導引、藥摩、膏摩等方法配合治療內科、兒科疾病。其中,文獻中記載較多的包...[繼續閱讀]
整復類手法是依據歷代積累的解剖知識的經驗來調節矯正脊椎骨關節的位置紊亂,主要通過提拉、旋轉、按壓等手法來治療傷科疾病,并經常通過一些外固定器械來輔助治療并鞏固治療效果。在施行此類手法之前,需了解局部骨關節結...[繼續閱讀]
經過不同時期考驗,脊柱康復憑借其豐富的臨床治療經驗和顯著的治療效果,已經逐漸形成在中醫治療領域獨有的重要地位。但是,在人類思想不斷前進,身體素質要求不斷提高的時代,脊柱康復的理論體系還需要更多的整理和完善,進一...[繼續閱讀]
所有椎骨中,除第1、2頸椎和骶骨、尾骨相對特殊,其他各椎骨大體功能相似,形狀基本類似。典型的結構是由前方的椎體和向后延伸的椎弓組成。椎體位于椎骨的前方中部,呈短圓柱狀,是椎骨負重的主要部分,內部為骨松質,表面包有薄...[繼續閱讀]
(一)頸椎頸椎共有7個。頸椎椎骨所具特點的是:在左右橫突根部都有橫突孔,有椎動脈、椎靜脈穿過;頸椎的椎體相對較小,橫斷面呈橢圓形,而椎孔相對較大,呈三角形,有脊髓在其中穿過。頸椎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面近似水平位,當頸椎受到...[繼續閱讀]
骨盆是由兩塊髖骨、骶骨和尾骨組成。髖骨由髂骨、坐骨和恥骨三者融合為一體。髂骨為髖骨上部,其凸隆彎曲的上緣為髂嵴。嵴的前后端各有一突起為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前下方一骨突稱髂前下棘。髂骨后面粗糙不平,有耳狀的關...[繼續閱讀]
脊柱的連接可分為3種:第1種為關節連接,如寰枕關節、寰齒關節、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形成的關節突關節等;第2種為韌帶連接,如黃韌帶、棘間韌帶、橫突間韌帶、棘上韌帶、項韌帶、前縱韌帶和后縱韌帶等;第3種為椎間盤連接,它是...[繼續閱讀]
(一)寰枕關節寰枕關節是由兩側枕骨髁與寰椎側塊的上關節凹構成的,屬聯合關節,兩側同時活動,可使頭沿額狀軸做俯仰運動(如點頭),沿矢狀軸做側屈運動。關節囊松弛,其內側薄弱,外側和后部較肥厚。在關節囊周圍尚有一些韌帶結構...[繼續閱讀]
肋骨與胸椎之間以肋椎關節相連接,它包括兩部分,即肋頭關節(胸椎椎體側方的肋凹與肋骨小頭之間的連接)和肋橫突關節(橫突肋凹與肋骨結節之間的連接)。這兩個關節在功能上屬聯合關節,運動時肋骨沿肋骨小頭至肋結節的軸線旋轉...[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