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醫學知識 > 足部疾患微創治療 > 列表
    足部疾患微創治療 共有 156 個詞條內容

    一、骨骼

        踝關節以遠部位為足,足骨分為跗骨、跖骨及趾骨,共有26塊。其中跗骨共有7塊,分別為跟骨、距骨、足舟骨、骰骨及第1~3楔骨;跖骨5塊,其底部膨大,呈楔形,體的上面中部略寬,兩端較窄,前部為跖骨頭,有與趾骨相關節的凸隆的關節面...[繼續閱讀]

    足部疾患微創治療

    二、關節、韌帶

        足部的26塊骨之間,形成眾多的關節,以滿足足部的不同功能要求。骨關節之間連接十分穩固,除關節囊外,還有許多韌帶加強。(一)跗骨間關節1.距下關節距下關節有距骨體全部、跟骨頸一部分及跟骨前2/3構成,位于跟骨稍前。跟骨的上面...[繼續閱讀]

    足部疾患微創治療

    三、運動

        (一)足部肌肉運動足的肌肉及其肌腱,包括起于小腿止于足與足趾的外在肌(或稱小腿肌)和起于足止于足趾的足內在肌。足部肌肉的功能主要在于維持足弓和協調足外在肌的屈、伸肌之間的作用力,保持足在活動時的平衡和穩定。1.外在...[繼續閱讀]

    足部疾患微創治療

    一、足部的血供

        (一)足部的動脈1.足背動脈為脛前動脈的延續,在踝關節的前方、經拇長伸肌和趾長伸肌之間前行,與腓深神經伴行,至第1跖骨間隙分為第1跖背動脈和足底深支。沿途分支有跗內、外側動脈、跗骨竇動脈、弓形動脈等。弓形動脈又可分...[繼續閱讀]

    足部疾患微創治療

    二、足部的淋巴

        足踝部淋巴管數目較多,起于皮內及皮下的淋巴毛細管網,然后合成淺淋巴管。淺淋巴管分布于淺筋膜的脂肪層中,其中淺在的數量多而管徑細,深在的數量少而管徑較粗。通常由幾條淺淋巴管匯合成直徑為0.3~0.6mm左右的集合淋巴管。...[繼續閱讀]

    足部疾患微創治療

    一、運動神經分布

        足部的神經來自于小腿,均發自腰叢和骶叢,主要有脛神經、腓總神經、隱神經等。(一)脛神經為坐骨神經腘干的直接延續,經腘窩中間垂直下降,與腘動脈伴行,位于其淺面,達腘肌下緣,經比目魚肌深面與脛后動脈伴行下降,至小腿后側在...[繼續閱讀]

    足部疾患微創治療

    二、感覺神經分布

        支配踝足部的感覺神經主要為踝足部的皮神經,主要有腓淺神經分支、腓腸內側皮神經、腓腸外側皮神經、腓腸神經、隱神經、腓神經皮支、跟骨內、外側皮神經等。(一)腓淺神經分支腓淺神經變為皮支在足背處分叉,分為足背內側皮...[繼續閱讀]

    足部疾患微創治療

    一、常規X線檢查在足部疾病中的應用

        (一)應用價值X線攝片在診斷足部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可清楚顯示骨關節結構、骨創傷、骨腫瘤骨病、骨感染、骨壞死等骨骼疾病,多種應力位攝片技術對軟組織的間接評估有很大幫助,如常用雙側比較的方法來診斷患側關節的不穩定,評...[繼續閱讀]

    足部疾患微創治療

    二、足部不同部位的X線片評價方法

        (一)足負重位X線片足的標準負重位X線片包括前后位負重片、側位負重片和內斜位(內旋)負重片。1.前后位負重片(1)拍攝方法(圖2-2):患者伸膝站在底片盒上,X線束向頭側與垂線呈15°投照,聚焦在第三跖骨基底部。此角度可更好地顯示跖...[繼續閱讀]

    足部疾患微創治療

    三、跟骨的X線評價

        1.負重軸位片(1)拍攝方法(圖2-7):患者站立底片上,膝和踝關節背屈,X線束呈45°通過足跟投照于踝關節的后面。圖2-7跟骨負重軸位攝片方法(2)顯示特點:Harris和Beath在檢查腓骨肌痙攣性扁平足中首先采取這種方法,研究距跟聯合和跟骨中間...[繼續閱讀]

    足部疾患微創治療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久久www免费人咸|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